气肋式膜结构——“火眼”实验室
在去年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式下,膜结构建筑也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疫情出了一份力。今天,就带大家走进疫情期间诞生的新冠检测气膜实验室:“火眼”实验室。
在病毒快速传播期间,“火眼”实验室利用气膜建筑快速量产的优势,为疫情防控贡献了数百万例新冠检测,及时精准高效的排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危机。目前,火眼实验室已经在全国13个城市投入使用。在全球疫情爆发后,火眼模式成为中国样本落地海外,在阿联酋、文莱、塞尔维亚等多地筹建运营。
疫情何时爆发,爆发在哪个城市这些问题是难以预估的,这就暴露了传统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缺点:建造周期较长、安装难度高、无法打包储备。无法满足在一周甚至几天内完成运输、搭建的要求,所以必须有一个能够空运的方案,因此可折叠的气膜实验室应运而生。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。在北京大兴区的火眼实验室仅6天就建设完成,日检测通量已达到10万人份,成为当前全球日检测通量最大的气膜“火眼”实验室。
火眼实验室具有低能耗、更智能、可收纳、易运输等优点,在拥有这么多强大性能的同时,低造价又是如何实现的呢?
传统的实验室安装复杂,需要专业人员,而气膜实验室简化了安装流程,只需普通工人,利用充气泵充气便可搭建成型。大大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如果疫情爆发在城市中心区或者贫困地区,在无法使用大型设备的情况下,人工就可进行搬运,也能够建成。更快速地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。
那么该产品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呢?
负压隔离病房、展览展厅、零售店、民宿等等都可以采用气膜建筑的形式,充气形成可持续的智能化灵活空间。还可以通过在气膜表面喷筑复合材料,变成混凝土壳体结构,形成永久性建筑或者覆土式壳体结构。这样的建造方法,可在将来面向救灾和难民提供低精度的快速建房体系。